关于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单列方案的几个疑问
一、设置单列学科对其他学科是否公平?
为什么单列政治心理音体美劳动这些学科?是觉得这些学科小?弱势?那确实有些强势学科平时比赛多且很多国家级很厉害的比赛,如奥赛等,有的学科一年到头也没多少次比赛。那,除了已单列的学科,是不是另外一些弱势学科也能入选单列?
二、单个市直学校的推荐名额等于一个县的推荐名额是否合理?
在评选方案上,不管单列还是一般系列,一个市直学校推荐名额和多数县级学校等同。难道一个市直学校教师规模和一个县的教师规模等同?
三、在评审结果中,有些学科,市直学校的评上的教师占比甚至高达75%这是否合理?评审方案是否合理设置了市直和普通学校的评审比例?
市直学校和普通县级学校在平时比赛机会和业绩数量及级别上差别太大了,应该按比例分配评选名额更为合理,一起排名,普通学校多数会成为炮灰。原因主要是:
1.平时比赛机会和业绩数量上:一个县送到市里比赛的名额和一个市直学校送去的名额是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机会上市直教师本身就占优势,也能获得更多数量业绩。一个市直教师三年下来去两三次市级比赛算是较容易的,而一个县级教师想要从诸多学校中脱颖而出参加市赛很难,能争取到一两次机会去市里比赛的话做梦都会笑醒。
2.在业绩级别上:多数老师在县级争个一等奖都很难,更别说市级省级比赛。在市级比赛中,各种因素作用下,市直老师也更容易获得市级较好奖项以及省级以上比赛机会,所以他们的业绩级别也更高。
由此可见,市直和县里老师差别很大,单列方案里却没有对市直和县里老师“按比例”进行评审,结果县里教师只能多数沦为“陪跑”,导致最后名单上评上的有的学科甚至75%都是市直教师。请问一般系列的评审有这么高的淘汰率吗?有许多一般系列的老师,业绩不如单列落选老师,在一般系列评上了!合理?
四、如果单列是为弱势学科谋福利,在总评选名额剩余100多个的情况下,符合条件的落选老师是否还能有机会?
这些单列没评上的老师,因为评审方案不完善,导致三年努力付诸东流,下次评选却要另外花三年去再积累新业绩。能入围的老师多数是三四十岁,上有老下有小,本身就可能在生育状态,好不容易花三年积累业绩符合评选条件了,方案不完善导致没评上,还不如把单列的名额增加到一般系列去,在一般系列一起评可能都评到了。如果要下一个三年,忙于工作和家庭,可能就和下次评选无缘了。
所以,能否为一线老师多考虑一下,调整一下名额?在方案里只说了“落选单列学科带头人再转为骨干教师”,这句话的意思也不明确。是单列学科带头人不能转单列骨干?还是不能转一般系列?那单列骨干老师落选又怎么处理?方案上也没有详细指明。
在总评选名额剩余100多个的情况下,能不能综合考虑,适当调整名额让这些符合条件的单列落选老师也能评选上呢?国家提倡生育,也提倡各部门办事要有温度。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如果能调整名额,就是一种极为暖心的做法。
以上是综合了很多老师对方案的疑问集中进行咨询,请教育部门直接在此平台上面对大家进行回复。
(为了防止麻烦,借用的外地手机号。)
不必单独联系,在平台回复了即可,大家都看的到。谢谢!